佛光山西來寺

Fo Guang Shan Hsi Lai Temple

 預約參訪

EN

佛光山西來寺

Fo Guang Shan Hsi Lai Temple

 預約參訪

EN

行事曆

法會時間表

贊助我們

EN

預約參訪

行事曆

法會時間表

贊助我們

法會時間表

贊助我們

 預約參訪

行事曆

 藥師法會

歡迎參訪西來寺

法會共修

文化藝術

課程與修持

慈善活動

近期活動預告

法會|周三, 11/03

藥師佛聖誕日午供

10am, 農曆九月二十九

法會|11/04~11/07

2021藥師法會

周四至周日

法會|11/12 & 11/13

大悲懺法會

7:30pm, 周五 & 2pm, 周六

法會|周五, 11/13

光明燈法會

10am, 農曆十月十五

講座|周日, 11/28

2021北美雲來集講壇

4:30pm, 吳靜鈺女士(跆拳道兩屆奧運冠軍)

西來新聞

近期新聞

新聞|10/31/2021

雲水歐洲觀世界 滿謙法師帶您赴人文饗宴

新聞|10/30/2021

西來學校萬聖節系列活動 遇見四大菩薩

新聞|10/28/2021

西來寺寒冬的祝福 毛毯防疫品捐助

新聞|10/27/2021

白塔三分會 –「線上」追劇《叢林有什麽》佛法輕鬆學

新聞|10/24/2021

北美、南美洲青年聯合會議

新聞|10/23/2021

線上健康講座 新冠與流感之下如何自保

新聞|10/22/2021

佛光西來學校萬聖節系列活動 別樣萬聖別樣情

新聞|10/22/2021

天主教與佛教對談 天主教神父分享聖餐禮

新聞|10/20/2021

天主教紅色彌撒 西來寺代表佛教出席

新聞|10/17/2021

佛教天主教氣候變遷研討會

新聞|10/17/2021

西來寺與玫瑰崗 三時繫念秋季追思祝福

新聞|10/16/2021

北美雲來集講壇 我的生活我的信仰

新聞|10/3/2021

北美洲佛光人眾志成城 榮獲佛光會30周年理事會承辦權

新聞|10/3/2021

2021世界會員代表線上大會 Day 3 – 美西心得分享總彙

新聞|10/2/2021

2021世界會員代表線上大會 A組分組討論 – 美西與大洋洲發揮集體創作

新聞|10/2/2021

2021世界會員代表線上大會 Day 2 – 美西心得分享總彙

新聞|10/1/2021

三好微電影《弦外知音》獲獎感言

新聞|10/1/2021

2021世界會員代表線上大會 Day 1 – 美西心得分享總彙

西來年刊 | 人間福報 |人間衛視新聞

年刊| 2021年

西來年刊

年刊| 2021年

佛光山年刊

報紙|11月14日

人間福報

影視|線上觀看

洛杉磯人間衛視

Play Video
佛光山西來寺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哈仙達崗 (Hacienda Heights) 南邊的山坡地上,取名「西來寺」,乃取「佛法西來」之義。即佛教由東向西傳,藉此促進東西文化交流,讓西方人士能正確認識佛教,使大乘佛法能在西方世界生根發展,普利群生,實現佛光山開山宗長 星雲大師「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的弘願。

西來寺

西來寺的外觀是傳統優美的中國建築,座落在丘陵,佔地十五英畝,建築面積十萬餘平方呎,居高臨下,氣勢恢宏莊嚴。內部有:大雄寶殿、五聖殿、禪堂、會堂、法堂、客堂、齋堂、教室、辦公室、懷恩堂、圖書館、朝山會館、佛光緣美術館、滴水坊、佛光書局、西來學校及國際翻譯中心等,是一所融合東西文化、將傳統與現代結合且具有多功能弘法設備的國際化道場。

法會 | 戒會

法會介紹

法會|共修法會

法會|光明燈法會

法會|大悲懺法會

法會|禮千佛法會

法會|供佛齋天法會

法會|平安燈法會

法會|清明三昧水懺法會

法會|浴佛法會

法會|盂蘭盆供僧法會

法會|孝親報恩梁皇法會

法會|瑜伽焰口法會

法會|藥師法會

法會|彌陀佛七法會

法會|三時繫念法會

法會|水陸法會

戒會活動

戒會|甘露灌頂皈依三寶

戒會|短期出家修道會

戒會|五戒菩薩戒戒會

戒會|三皈五戒典禮

戒會|八關齋戒戒會

課程 | 修持

課程 | 修持

佛學課程|人間佛教

佛學課程|佛教經典

修持|禪修

修持|早晚課 – 梵音清流

講座|佛教及各類講座

課程|瑜伽課

課程|才藝課

修持|朝山修持

修持|抄經修持

修持|短期精進修道會

修持|禪淨共修

修持|春季/秋季英文共修

教育學院

學院|北美人間教育學院

學院|佛光青年西來書院

學院|兒童及青少年佛學班

學院|佛光西來學校

學院|西來寺松鶴學院

學院|中文學校

教育活動

活動|雲水禪心生命體驗營

活動|佛光兒童夏令營

活動|全球佛學會考

活動|讀書會

書籍影音資源

書籍|佛法真義

視頻|皈依三寶的意義

音頻|菩提心燈英文播客

文化藝術

藝術活動

藝術|藝術展覽

藝術|音樂會

藝術|人間音緣

藝術|三好微電影

文化節慶

文化節慶|元旦

文化節慶|春節

文化節慶|清明節

文化節慶|美國國慶日

文化節慶|中秋節

文化節慶|重陽節

特別慶祝活動

特別節慶|國際佛光日

特別節慶|西來寺建寺周年紀念日

特別節慶|佛光寶寶祝福禮

特別節慶|菩提眷屬祝福禮

特別節慶|百年好合佛化婚禮

佛教節慶

佛教節慶|佛寶節/佛誕節

佛教節慶|法寶節/佛成道日

佛教節慶|僧寶節/佛歡喜日

佛教節慶|出坡結緣日

佛教節慶|觀音菩薩聖誕紀念日

佛教節慶|觀音菩薩成道日

佛教節慶|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佛教節慶|地藏菩薩聖誕日

慈善活動

慈善活動

慈善活動|祈求世界和平法會

慈善活動|多元宗教交流對談

慈善活動|寒冬送暖暨教育獎勵

慈善活動|食品及玩具捐贈

慈善活動|環境保護

慈善活動|捐血

慈善活動|愛心義診

慈善活動|免費流感疫苗注射

慈善活動|免稅報稅服務

慈善活動|敦親睦鄰

慈善活動|老人院探訪

慈善活動|國際淨灘日

寺院團體

寺院團體

寺院團體|西來寺松鶴學院

寺院團體|佛光青年團

寺院團體|佛光青少年交響樂團

寺院團體|佛光西來童軍/女童軍

寺院團體|佛光合唱團

寺院團體|佛光鼓樂團

共修法會

共 修 法 會

自修與共修的不同,在於一個人修行,力量有限,好比用一根手指頭打人不痛,共修就如五根手指握成一個拳頭,可以產生力量。

用火點燃一根木材,火力有限,好多的木材就能產生熊熊的火焰,共修可以助長彼此修行的力量。

解與行,是每個佛教徒一生的功課。有時需要自修、自學,有時候需要配合大眾的時間共修、共學,藉由集會共修可以增長個人內心的力量,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道誼。到了現代,佛教走入社會,為了接引不同層次的人士接觸佛法,佛教的弘化方式趨向多元化,以因應時代所需。現在很多人喜歡到寺院道場聽經聞法、集會共修,對象不侷限於佛教徒。佛教也從寺院走出去,到各機關、團體乃至校園舉辦各類型的活動,讓更多人得到佛法的利益。

在這個講次中,就集會共修的定義、內容,自修與共修的不同,以及如何規劃、推廣集會共修等提出說明。

1:在佛門、道場裡的修行有很多種,所謂「共修」,一定要集合多人共同修行嗎?

答:在僧事裡,出家人不只要領導信徒共修,即使在寺院裡人多,自己也要共修,所以領眾薰修,對出家人而言是很重要的。

修行,有個人的自修,如自己拜佛、誦經,還有與大眾共同修持的法會、課誦、坐禪等。自修與共修的不同,在於一個人修行,力量有限,好比用一根手指頭打人不痛,共修就如五根手指握成一個拳頭,可以產生力量。用火點燃一根木材,火力有限,好多的木材就能產生熊熊的火焰,共修可以助長彼此修行的力量。

就如念佛、打佛七,這一邊的大眾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換氣時,另一邊還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彼此的唱念就如推波助瀾、波濤洶湧,有人高唱之後,還有人唱的更高,隨著大眾的念佛聲浪,精神就昇華了,共修集會是很有意義的。

2:就自修而言,自修有什麼好處嗎?

答:自修有很多好處,個人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的功課。要參禪,就坐下來觀心;要拜佛,就站起來禮拜;要讀經,就打開經本讀經。總之,自修比較隨心,可以隨自己的時間、體力,也有很多的方便。

3:目前一般寺院道場有哪些共修項目可提供大眾參加?

答:天主教、基督教都是在禮拜天共修、做禮拜,而佛教過去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大家也會到寺廟裡拜拜。到了現在,只是初一、十五到寺廟拜拜是不夠的,佛教也隨順社會,無論是星期六、星期天,白天、晚上都舉辦很多活動,如法會、拜懺、講座、念佛、參禪、讀書會等等,開放讓信徒來道場共修,所以現在的佛教普及很快速。

4:共修時,大眾一起唱誦,可是有的人不開口,這樣的共修有功德嗎?

答:集眾的力量很大,有了團隊精神,自然力量會聚合在一起。共修的力量如果有十分,那麼參與的每個人都能得到十分,不會像水果切下來,你拿一角、他拿一角,每個人只分到一小部分;共修不同,每個人的發心都是圓滿的,即使有人不開口,功德也不會減一分的。

佛教的修持,即所謂「願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5:大眾共修時,不懂得誦經、持咒的內容,只是聽、看,這樣來參加共修,會有修行的作用嗎?

答:有作用。我會誦經,固然有作用,即使聽人誦,但我不懂得內容,不過我感覺到誦經真好;或者你唱讚子,我不會,不過我覺得你唱的很好聽,那麼我和你的功德是一樣的。

就相當於你布施,我沒有錢布施,不過你布施我很歡喜,可能我一念歡喜心就比你實際的布施更清淨、擁有更多的功德,佛法是不可思議的。你布施給我,我只是接受,不只你布施有功德,我接受也有功德,這就是「施者受者,等無差別」。

佛法就是這麼平等,共修不論是唱、是誦、我會不會,並不重要,只要有心,能夠隨順佛法、隨順善美,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6:如果隨大眾唱誦經文,經文裡的字唸錯,會很嚴重嗎?

答:如果是不認識這個字而念錯,不是有意的,這並不嚴重。在這一點我可以有一個證明,當我們誦念《金剛經》結束之後,有一段〈補闕真言〉,它的用意就是提醒我們在誦念中,萬一有哪個字念錯或缺漏,加誦〈補闕真言〉就可以圓滿如法,說明誦經即使有一點差錯,可是誦的人心意沒有錯,還是有補救的辦法。

過去有一位老太太每天念「唵嘛呢叭咪吽」,她這個「吽」字不認識,就念它的半邊「唵嘛呢叭咪『牛』」,她每念一句,就撥動一顆黃豆,一天要念一斗黃豆,「唵嘛呢叭咪牛」、「唵嘛呢叭咪牛」,就這樣念了一、二十年,黃豆都不需要用手去拿,每念一句「唵嘛呢叭咪牛」,豆子就自動「篤|」的跳一顆過去。

後來有一位法師聽到,告訴她:「老太太你念錯了,不是唵嘛呢叭咪『牛』,是唵嘛呢叭咪『吽』才對!」老太太一聽,「唉唷,錯了,再改過來。」從此她念「唵嘛呢叭咪吽」,豆子卻不跳了。所以這個「念」,心境要一致、統一。

經文的念誦有各種字音,如英文、日文、韓文,音聲多有不同,只要念的人以虔誠恭敬的信心來念,效果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念經,字念錯是無心的錯誤,並不是太嚴重,但不可以有心,認為「錯了不要緊」,那是見解上的錯誤,就很嚴重了。

7:隨眾共修時,心裡卻煩惱妄想,這樣的共修有用嗎?

答:還是有用。為什麼呢?共修可以增長個人的福德因緣,不管當下是真心誦念還是妄想紛飛,都是結緣。

雖然心很散亂,但是我的口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散亂也有散亂的功德,只是功德不是很集中、不是很大,卻不能說沒有功德。

8:共修唱讚子或誦經時,您認為木魚的快慢速度應該如何與大眾配合?

答:司打法器的人,要知道「大眾慧命,在汝身上」,如果法器司打不如法是有罪過的。所以一場法器敲下來,讓大家念的很愉快,就等於指揮、奏樂,全體大合唱一樣,大家會感到歡喜暢快。如果敲木魚的人速度快慢都不合乎大眾節奏,不是太快就是太慢,就會擾亂全場的和諧。

我一向重視木魚敲打的音聲大小,人多時,聲音當然要大一點,人少,就小聲一點。如果殿堂裡人少,還敲得很大聲,人很多時,卻敲得很小聲,讓人聽不到,這就不行。敲法器的人不是為自己敲,是要因應與會大眾的快、慢,順應大眾的氣息,念到該快的時候要快,該慢的時候就要從容不迫,這種速度快慢、聲音大小的拿捏,還是要隨著經驗、情況而決定。

9:參加共修的人如果唱誦音聲太大,或者他的快慢節奏與其他人合不上板,這樣對大眾的修行會不會有影響?

答:這樣當然不行,因為大眾共修的唱誦,等於大合唱、齊唱,有一定的韻律,如果突然冒出一個音量超越大家,就不和諧了,所以唱念要和諧。

就法器來說,佛教的引磬是「叮─」、「鐺─」,配上木魚「篤─」,聲音很和諧。我們在寺院共修習慣的人,根本就沒有動念,什麼時候放掌、什麼時候合掌、什麼時候要禮拜、什麼時候要轉身,這些動作都很自然,法器一響,大家都很習慣隨順著去做。

一個僧團,從法器、唱誦的協調與否,就可以看出內部的人事是否和諧如法。只要有一個人出差錯,大家都會感受到、會很訝異,心想:「這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一切法器都是龍天耳目,不能有所差錯。

10:共修時,聽到旁邊的人唱誦音聲不佳而心生嫌惡,這樣的修行是否得當?

答:唱誦者自己的音聲好不好,應該自知,所以一般音聲不好的人,在唱誦時都是「你大聲,我小聲」、「你小聲,我就不出聲、自己默念」。為什麼?唯恐自己的聲音出來會打閒岔。

在大眾的共修當中,如果有一個人不顧念大眾,常常走音,別人就會對他感到厭煩、討厭,這都有所不當;而聽的人也沒有修養,缺乏忍耐、體諒他人的心,念誦的人也不自知,在這樣的環境下要隨順大眾,彼此都要注意。

11:共修時經常遲到、早退,是否如法?

答:在法會共修裡,當然有一些職事因為職責所在,要先去開門、關燈,需要走動、早退,這種情況下他是服務大眾,不是為了自己的事,所以有時候遲到是讓大家先走,他要留下來收拾,不得已而遲到,這是如法的。如果你今天沒有公務,應該到而你不到,應該離開你卻不離開,這是不當的。

所謂的規矩,只要在寺廟裡住久,會感到所有的規矩已不成規矩,因為他住習慣、都定型了,時間一到,要做什麼自然大家就一起會合。

12:寺廟道場舉辦共修,一次共修以多少時間比較恰當?

答:寺院裡的出家眾,由於已經習慣於集會、共修,時間長短並不是很大的問題。過去大陸各家叢林的家風不同,如寶華山,一個早課需要一點三刻,將近兩個小時;金山的叢林,晚上一支大板香,也是兩個小時,因為是出家人,不管坐香兩個小時,或者一個多鐘點的早課,對他們來說都習以為常了。

如果是一般的信徒,一場集會共修兩個鐘點坐著或站著不動,似乎時間太長了,就有必要調整一下,讓他們也能接受,這場共修集會才有功德。

13:寺院道場的課誦內容,都已有固定的型態,是不是可以更改呢?

答:談到更改課誦內容,過去已經定型的像〈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等讚偈,是由過去一些有經驗的大德們定下來的,能依照這樣的內容、蕭規曹隨,這也很好。

如果你對這樣的課誦形式有新解、有另外的方法,對修行上、氣氛上有所助益,在時間上掌握得宜,只要合乎佛法,等於誦念《金剛經》、《彌陀經》、《法華經》,一樣是誦經,至於用什麼樣的形式來呈現,並不重要,只要能達到修持靜心的效果就可以了。

14:每次的集會共修,是否一定要安排開示佛法?

答:集會共修重要的是要安排人開示。一場集會共修既然名為「法會」,就是要說法,要能行解並重,不能光是誦經打坐而沒有開示、講說,這會流於形式而不能讓人心開意解。講說開示對信徒的教化是相當重要的。

15:共修時,跪著誦經或站著誦、坐著誦,哪一種姿勢比較好修行?

答:我從小都是站著課誦,一站就是一、兩個鐘點,天天如此,站久就習慣。一站,五、六個小時,六、七個小時,無論是站著或跪著,我都經歷過。剛開始難免不太舒服、不太習慣,不過修行就是要學習忍耐,既然是規矩,就必須照著作,因此都沒有什麼意見。

到了現在,自己要領導信徒共修,慢慢衡量到站著沒有坐的好,因為坐著比較不費力,大家就能用心誦經;如果是跪著,讓大眾很虔誠,只有短短幾分鐘的祈願,這麼跪著誦念也很有意義。

無論是站、是坐、是跪著,或者繞佛、經行、行香,重點是要適當、合宜,那麼行、住、坐、臥一樣都是修行。

16:集會共修有時要拜願、拜佛號,佛教裡要拜的佛號很多,如《三千佛名經》等等,在集會共修時,您認為應該拜哪些佛菩薩的聖號比較適合?

答:過年的法會,有拜萬佛、拜千佛,裡面的一萬尊佛、一千尊佛可能都不認識;光是知道名字沒有什麼意義,不如選擇自己認識的,如「本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消災延壽藥師佛」,或者拜一些菩薩的聖號。

禮拜這些佛菩薩,不一定在多,只要心裡虔誠,例如拜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拜的人跟他很有緣分,這個功效就不一樣。拜佛不是在多,是在於虔誠、受用。

17:集會共修的課程及進行方式,應該如何進行?

答:過去寺廟的早晚課誦、五堂功課都有一定程序。

到了現在,面對社會的信徒,經常有共修集會,當中要誦什麼經、要有什麼程序、需要多少時間,不再拘泥於叢林寺院的早晚課,可以重新修訂適合信徒、適合他們的信仰、適合他們瞭解的內容。

課誦圓滿後,能為他們作一個簡單的講說,讓大家知道一些佛教的掌故、歷史,佛教的資訊,讓他們對佛教生起信心,生起想要瞭解佛教的嚮往之心。所謂「信、解、行、證」,「行」與「解」的相應是很重要的。

18:集會共修的內容,有的要唱、有的要念,信徒需要學習才有辦法跟上,如果經常改變內容或作變更,是否恰當?

答:在內容上,倒不需要經常改變,但總要持續一段時期。例如早上誦《普門品》、晚上誦《阿彌陀經》,即「早觀音、晚彌陀」,也很適合。

或者不念經,因為早晚光線不佳,文字不容易讀,或者沒有那麼多經本,就以拜願的方式,一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拜半點鐘、三十二拜、四十八拜,這也可以,大家會拜得心情愉悅。佛法要契理契機、觀機逗教,要能契合大家的需要。

19:在寺院道場的禪堂裡可以念佛嗎?

答:過去的禪堂有所謂「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念佛是不被准許的。但它不是不相信淨土,而是要你靜下來參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它不要你藉助其他的力量,就是要你專心一致。其實阿彌陀佛與我沒有仇,念「阿彌陀佛」也是要一心,能做到一心也是禪,因此你認為禪堂可不可以念佛呢?

我們現在倡導禪淨共修、禪淨雙修,參禪、打坐、念佛都不要緊,佛光山的禪堂旁邊有淨業林、念佛堂,我就把它定名為「禪淨法堂」,裡面有禪、有淨,就表示禪淨融和,我一再主張「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雙修」,意即在此。

20:舉行集會共修的場所,除了寺院以外,可以在其他地方嗎?

答:共修的場地並不限於寺院,現在也有借用學校的大禮堂拜大悲懺、借哪個公共場所舉辦八關齋戒,因為寺院空間有限,不足以容納這類大型的法會活動,走出去辦法會、活動,對社會也有很大的幫助、很有意義,不少教育機構、機關團體會歡喜贊助、參與的。

21:佛教的集會都是修行,一般來說,就是唱讚子、誦經,或者禪坐、念佛,然而在集會共修裡,是不是還可以包括像聯誼之類的活動?

答:有時候有需要。例如週日共修,有一位外地來的大德法師,我們可以邀請他做一場講座,可是我們自己的功課也不能不做,一樣是念佛的照念、參禪的照參,只是請那位大德法師增加一個開示、一個講座,並不影響大眾作息。

或者在什麼節慶,如佛誕節等特別的日子,可以增加園遊會、聯誼會,或者讓大家上來報告心得,那也是一種度眾的方便。集會共修與全世界、社會上的信徒都有關係,那麼將內容辦得活潑、多彩多姿一點,也是很合理的。

22:就如我們讀書,從小學升中學、大學,有一個次第,那麼集會共修的層次應該如何再提升呢?

答:在佛法裡,念佛、參禪、講座,各自的程度是深、是淺,要如何來訂定層級呢?或者念經,念《阿彌陀經》是幾年級的程度?念《普門品》、《藥師經》是幾年級?事實上是很難認定的。

再者拜懺,各種懺儀如水懺、大悲懺、金剛懺,深淺有時也很難定位,因此就隨順因緣,經常更換不同的懺法讓信徒多方體驗、學習,也能提供不同根機的信徒一個修持的機會。

23:寒暑假或春節期間,我們可以舉辦哪些集會共修?

答:幾十年來,我們開辦暑期的夏令營、大專佛學夏令營、中學夏令營、兒童夏令營、信徒的夏令營,或佛學講座、各種佛學、專科的講座,乃至各種佛七、禪修會,這些都是共修,可以讓所有的信徒隨喜參加。

有一個「短期出家」的活動值得一提,就是利用寒暑假期間,讓信徒可以像八關齋戒一樣遠離家居,到寺廟學習出家人出世的生活。短期出家可從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到一個月,讓在家人於平日習慣「擁有」,有家、有錢、有愛情、有兒女的生活之後,讓他來到佛寺體驗「空無」的美妙生活。

當一個人孑然一身、無牽無掛的時候,就能感受到無窮、無盡、無限的美妙,對他的人生也會得到很大的啟示。

24:寺廟裡舉辦在家戒會,或者辦讀書會、抄經會,乃至佛學會考,算不算是共修?

答:有沒有共修之名並不重要,總之都是弘法活動。比方舉辦佛學會考,辦了以後讓大家關心、留意閱讀佛書,增長佛教的知識;或者舉辦傳戒會,信徒到寺廟受五戒、菩薩戒,讓他感覺到做人要以戒律為規範,對他的信仰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辦讀書會也很好,從儒家的典籍到現代一般知識、應用類的書籍或佛教經典都可以。近年來台灣天下遠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倡導讀書風氣,他提出「把家庭的酒櫃變書櫃」,鼓勵人人每天省一點錢、買一點好書。

因此佛教舉辦的各種共修集會,都是對社會、對大家有益的活動。

25:寺院道場應如何運用集會共修,來接引青年人的參與?

答:現在佛教界都是用心良苦,一些大寺院施展各種方便,來接引青年人接觸佛法。不過將來最好能聯合政府、學校,在校園裡開設佛學課程,可以有正式的學分;青年到佛堂、寺院做了多少好事、功德都要做記錄,將來能給予表揚。

強化青年的倫理道德信念,提高青年務實力行的精神,並且讓佛法淨化人心,帶動社會的和諧。

26:除了青年以外,我們要如何安排一些適合於兒童的集會?

答:講到教育,其實兒童時期的道德教育最重要。有人說「學佛的兒童不會變壞」,確實如此,在佛教裡,最起碼的教育是教導小朋友不要虐待小動物;不要偷竊、拿別人的東西;不要暴力,不與人打架;口要清淨,不要罵人;要勤勞、有禮貌,出門前說「爸爸媽媽,我去上學了!」回家說「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幫媽媽挑菜、排碗筷、做家事,拿報紙給爸爸看,從小讓兒童培養家庭的倫理、道德觀念,給他們良好的身心發展,這對整個社會來說是很重要的。

如果現在的政府或教育機關的官員、學校,一味的讓兒童脫離宗教,不讓他們接觸佛教,這是社會的一大損失,對兒童更是很大的損失。

27:推廣集會共修,對佛教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幫助嗎?

答:如果所有寺廟都來辦集會共修,每一個寺廟的出家眾都來參與,出家人的地位將會提升。因為出家人是社會的老師、社會大眾的教員,大家就會尊敬你,你才有資格被人稱呼一聲「師父」。

對社會人士來說,除了他們在世間的應對談吐、教育、道德規範之外,到佛教裡受一點其他的教育,可以補助他做人處事的觀念,讓他們將來在身心發展上更健全。佛教的共修活動,對於佛教、社會,都有很大的貢獻。

28:有一些社團、公司行號或一些工廠,乃至監獄、醫院,會邀請道場的法師去領導共修,佛教走出去領導共修是否得當?

答:佛教走出去,對佛教是一件好事。不過最要緊的是佛門需要對師資加強訓練,對教化內容要有更新改正。佛教本身也要舉辦師資訓練的機構,讓我們儲備人才,將來能到學校、監獄、工廠弘講教化、協助舉辦活動。

29:對外領導共修的對象,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機關、單位,我們在內容、質量或動員力方面有什麼應該注意的事項?

答:每個出家人,要到各個社團、機關、學校去說法、弘法利生,本身要健全,包括自己的談吐、知見、儀表、威儀、講說的內容及自身的佛法涵養,有佛法才有辦法。

今天的佛教,講究的是人人是否都具備佛法?你有佛法,還怕沒有辦法嗎?

30:集會共修要培養師資,如果一個道場出家眾人手不夠,在集會活動時,是不是也可以有一些義工,或比較有修學的居士來幫忙?

答:這是有必要的,居士們來幫忙出家眾,對佛教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他們在社會上都是有經驗、有學歷,佛教能結合在家居士的力量,對於度眾會有更快速的成長。

光明燈法會

光 明 燈 法 會

華嚴經云:「慧燈可以破諸闇」,在《大集經》中也提到:「眾生心行無明愚癡,佛見後,乃教他們同修智慧,令人人點燃智慧之燈」。點燈,從佛陀時代,就已成為一種供養方式。十供養中(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燈是必備之物。燈,象徵光明、智慧。因眾生內心被無明煩惱所障,所以要在佛前燃燈,祈願藉光明照破內心的黑暗世界。另外在《菩薩藏經》也提到:「燃點十千明燈,以懺滅眾罪」。沈淪於六道的我們,將象徵光明智慧的燈點在佛前,主要是希望藉著佛菩薩的智慧之光,使我們心生慧解,早日成就我們的智慧波羅蜜。

1. 雙目四肢完好無缺陷。

2. 身無病痛、嗓音妙好。

3. 心地清明,不為愚癡所轉。

4. 視力良好能照微細物。

5. 眼球、角膜,持好不壞。

6. 生活安穩、心無所懼。

7. 心身自在,常有善財善寶。

8. 可獲瓔珞及林園。

9. 身體健康,充滿活力。

10. 不會與他人發生口角、打鬥。

11. 走遍各地,不生無明煩惱。

佛陀弟子阿那律尊者,前生於佛前點燈;隨佛出家後,因為在聽法時打瞌睡被佛陀呵責,發心精進不睡,致使兩眼失明,但曾因施燈的功德,證得天眼神通。另外在「貧女一燈」的故事裡也說明燃燈無論大小,只要心誠,自然就有無上功德。

大悲懺法會

大 悲 懺 法 會

大悲懺法為宋代天台宗知禮法師,依據伽梵達摩所譯之《大悲心陀羅尼經》所作。是以天台宗教義指導修持之懺儀作法。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為現今一般通行最廣之懺法。

據唐代伽梵達磨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記載,大悲咒,全文共有八十四句,為梵文譯音。是觀世音菩薩之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為普渡眾生,超凡入聖的重要口訣。其全名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大悲神咒」。

此經咒的得名因緣是:一日,佛告阿難尊者說:「如是神咒,有種種名:一名廣大圓滿、一名無礙大悲、一名救苦陀羅尼、一名延壽陀羅尼、一名滅惡趣陀羅尼、一名破惡業障陀羅尼、一名滿願陀羅尼、一名隨心自在陀羅尼、一名速超上地陀羅尼。」大悲咒有此種種異名,起因於觀世音菩薩的宏願。

觀世音菩薩為何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據《大悲心陀羅尼經》云:觀世音菩薩白佛言:「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於是我始住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身心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誦持大悲咒有何功德?觀世音菩薩曾於世尊處誓言:「設若諸人至心念我名者,亦應念本師阿彌陀佛如來名,然後誦此陀羅尼神咒。如一夜能持誦五遍,則能除滅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設若諸人誦持大悲章句者,即於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接引,並且隨其所願往生諸佛國土。設若諸人常誦此咒能生善國、常值好時、常遇善友、財食豐富等十五種善生。而且也不受饑餓、毒藥、水火焚漂等十五種惡死。 大悲咒所加持的淨水,稱大悲水,也為信徒所常服用。認為虔誠相信觀世音菩薩,不僅可消災得福,捨報後且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參加大悲懺法會,不但有以上的功德,還可借大眾共修的力量,體證觀世音菩薩的悲心願力,調和自己的心,恭敬禮讓他人,可使家庭和睦,社會安定,國家安康,乃至全球大眾,無有仇恨,平等對待,和平相處。

菩薩成就的「千手千眼」,源於他的大悲。一心為眾生拔除纏綿的愛刺,做眾生困厄時的依佑。慈悲能將刀山劍樹化作清涼寶池,慈悲能將燒煮地獄化作梵音天堂。

祈願眾生能學習菩薩千手手眼普潤有情,「千手」救渡所有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千眼」洞察所有一切眾生之根性,既而觀機逗教、對症下藥,學習觀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功德。人人做別人的觀世音,以善顏做慈航,渡人上岸;以雙手做星月,引人正道。

禮千佛法會

禮 千 佛 法 會

佛門有云:「禮佛一拜,福增無量;念佛一聲,罪滅河沙」,因此目前在一般寺院裡,農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通常都有舉辦「禮拜千佛法會」,讓信徒們在過年新春期間,藉著禮佛祈願中,祈禱未來是個吉祥如意、事事順利的人生。
如何禮拜千佛呢?《佛說佛名經》云:「善男子善女人,欲滅一切罪,應當淨洗浴,著淨衣,稱如是等佛名,禮佛。應作是言,我無始世界來,身口意業作不善行,乃至謗方等經、五逆罪等,願皆消滅...」在佛前,我們懷抱著虔誠心,在一跪一拜中,禮敬十方諸佛,稱念千佛名號,懺悔自己的業障。並且仔細思惟而懺悔,此千佛都已成就道業,而自己依然是輪轉六道眾生的凡夫。因此應發願效法菩薩的大願行精神,學習如大悲菩薩及善眼天子等,救惡行眾生;勝上身菩薩及寶髻天子等,捨眼布施;精進菩薩及求妙法王精進等,為求法故,賣身刳心破骨出髓;如大勢至菩薩及勝功德月天子等捨身 ……

雖然,我們凡夫眾生不能馬上有菩薩的大願行,但藉著時時向佛禮拜,稱誦佛號,常常觀想之慈悲、智慧、願行的同時,提昇自己思想層次,開拓心靈境界,增強自己道念,進而積發菩提心,發願實踐佛菩薩的大悲願行。禮拜千佛後,應將其禮佛功德迴向一切眾生,願因此福德眾生等莫墮惡道,願因此福德,完滿八萬四千波羅蜜行,速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速成無上菩提。

禮拜千佛有何功德?這在許多經典中都有明示,例如在《佛說佛名經》有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諸佛名者,是人現世安隱,遠離諸難及消滅諸罪,未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佛說百佛名經》亦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諸佛名號,能受持者,一切魔眾於是人所不得其便,一切惡人亦不得便,獲得無量無邊甚深功德,隨所生處具菩薩行,得宿命通,顏容端正眾相具足,常得親近供養諸佛,乃至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此能聞諸佛名號後,受持讀誦恭敬禮拜書寫供養或展轉教他人,所得功德實在無量無邊,如經文所言:「若能持此佛名者,此人不為刀所傷,毒不能害火不燒,亦不墮於八難中,得見大智金色光,三十二相諸法王;既得見於諸佛已,無量供養彼諸佛,其目不盲不赤黃,身不傴曲不一眼,得那羅延大力身,受持佛名報如是;常得天龍及夜叉、乾闥婆等所供養,怨家惡人不能害,受持佛名報如是。」並且「若有一心受持讀誦憶念不忘佛名者,所生貪欲瞋恚愚癡諸怖畏等即得除滅,未生貪欲瞋恚愚癡諸怖畏者能令不生,且深信清淨發菩提心。」

禮拜千佛,既然有如此諸多功德,我們怎能不珍惜此法門,藉此早日得度?尤其末法眾生的我們,更需要佛菩薩的護持庇佑、引導,才不致於在茫茫紅塵中,迷失自己。

(覺世1259期)

供佛齋天法會

供 佛 齋 天 法 會

自古以來,天和地,在以農立國的中國人來說,具有無比的創造力、影響力。民間宗教(如道教)大部份都把天當作是宇宙的主宰神,即為俗稱的元始天尊-天公所統理。農曆正月初九日,是天公的誕辰(一般所流傳),人們於此日要備辦豐富的牲禮祈福。在佛教則以「禮拜供養三寶,請諸天吃齋」為其主要意義的法會,稱為「供佛齋天」,為開年後最重要的第一個法會。
佛教徒雖不歸依諸天,但禮敬諸天,這是因為諸天歸依佛,並奉行正法,護持正教,並且修諸善業,不做惡行。據金光明經載,諸天於金光明會上,一一於佛前發菩提心,並親承如來法勒,常祐護受持、讀誦、書寫金光明經者。因諸天秉持法王囑累,巡行人間,以慈心輔翼有德,獎善罰惡,世人遂營建此供佛齋天之法會,誦經禮懺,施設淨食,以供養十方三寶、護世諸天及其隨從。供佛是要供養三寶、皈依三寶,否則諸天是不敢,也不願應供的。而齋天所請的客人是:大功德尊天、大辯才尊天、大梵王尊天、大帝釋尊天、東方持國尊天、南方增長尊天、西方廣目尊天、北方多聞尊天、大摩尼支尊天、摩醯首羅尊天、金剛密跡尊天、散脂大將尊天、大德韋陀尊天、菩提樹王尊天、堅牢地神尊天、訶利帝喃尊天、日宮太陽尊天、月宮太陰尊天、鬼子聖母尊天、娑竭羅王尊天、星宮月府尊天、閰摩羅王尊天、緊那羅王尊天、雷神大將尊天。除了前述二十四天外,尚有寄位諸天、金剛力士、八部天龍等諸天的使者,叫侍從天。

宋代慈雲遵式所集《金光明懺法補助儀》將儀式開合為十科:「一者嚴治淨室,二者清淨三業,三者香華供養,四者召請持咒,五者讚歎述意,六者稱名奉供,七者禮敬三寶,八者修行五悔,九者旋繞自歸,十者唱誦經典。」現今在佛光山派下各道場所做的供佛齋天中,程序與內容大約如下:(依「華山齋天科儀」)

一、嚴淨潔壇:灑淨的儀式,約計一個小時圓滿,主要於誦持大悲咒時,依次到各席位去灑淨,此時不論桌上、下、坐椅、四境都要以楊枝沾淨水灑之,壇場內外各角落亦不忽視。接後祝禱世界和平,將此嚴淨壇場的功德迴向給護法龍天、三界嶽瀆靈聰、守護伽藍等。

二、請聖:齋信隨同和尚禮拜,以最虔誠的心,一一讚歎三寶和諸天的功德,並且為祂們安座,由齋信奉上果點、茗茶、毛巾等,最後回到佛前唱讚和迴向,大眾回寮,等待敬獻齋品。

三、獻齋:即所謂上菜。殿堂上只有侍席、捧盤和齋信。獻齋的一舉一動都要聽候鐘令,不能有絲毫馬虎。六菜(或八菜)、一飯一湯、箸、毛巾等一道道獻上。

四、上供:唱讚後隨木魚三誦齋佛儀,二十一誦變食真言,無數遍甘露水真言,並讀文疏,唱讚回向。上供至此結束。

五、送聖:緊接於回向偈之後,持消災延壽藥師佛名號,繞佛經行至丹墀焚化文疏,並持心經、往生咒、送聖讚,最後回壇,齋主禮拜和尚與法師,供佛齋天法會即告圓滿功德。可收下所有供品,一一分贈齋信同家人共沾法喜。

平安燈法會

平 安 燈 法 會

生活在這個世間,最需要的就是光明,沒有光的地方,一片黑暗、一片荒寂。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中,我們靠著一座燈塔給我們指引航向;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日光燈、家用燈,給予我們方便,讓大家在漆黑的夜晚也能像白天一樣生活自在逍遙;街道上的紅綠燈,適當地給予指揮,讓車輛行駛通暢,以利交通安全。如今在這個地球村,居住著各種族人士,最重要的是能有一盞佛燈,照耀著我們平安幸福,照耀著我們光明吉祥。佛光山每年春節舉行平安燈、上燈法會,乃至世界各別分院舉辦光明燈法會等,是希望在我們每個人心理點亮一盞慈悲的燈,點亮一盞智慧的燈。一個人即使物質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變得充實、富有。此外,我們還要點亮一盞歡喜的燈,點亮一盞信仰的燈,假如內心有了歡喜、信仰,比世界上有形的財富更為重要。我們更要為社會、為全世界點亮一盞和諧的燈,點亮一盞彼此尊重的燈,大家仰仗著這盞燈,互相尊重,同體共生,那麼,居住在這個地球上是件多麼美好的事。

我們希望藉著點燈,能為世間點亮一盞和平的燈光,讓國家與國家和平相處,讓種族與種族和諧友愛。當我們有燈光的時候,並不覺得它的重要,一旦周遭一片黑暗,就會感到非常恐慌。平常我講佛是什麼,大家並不知道,也不容易看得到,其實,佛好比光,光能破除黑暗,給予溫暖,轉生成熟。同樣,佛的光能破除我們內心貪、瞋、癡煩惱無明的黑暗,溫暖我們的心,圓滿我們的人生、人格、未來,成就一切功德。

在中國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十五上燈,十八落燈,十九算帳,二十動身。」台灣的民俗裡,有廟會燈,元宵上燈、提燈;我們的佛教,有光明燈、平燈。因為有光才有溫暖,有光才有熱量,有光才有照耀。每年正月初一有平安燈,平常的日子有光明燈,父母為子女點燈,希望子女聰明乖巧;子女為父母點燈,希望父母身體健康;有的人為自己點燈,希望自己未來順利;也有的人為世界點燈,希望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人生最美,最有價值的事,就是心中有一盞明燈。

我呼籲大家能在希望的燈下找回自己,讓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個感覺:我今天找到了自己,我要把真正的自己帶回家,把點亮希望的燈帶回家,把希望的燈帶回家,把佛光平安帶回家,把所有大家給我們的因緣帶回家。

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慈 悲 三 昧 水 懺 法 會

是唐朝悟達國師的親身經歷,當悟達知玄禪師還是雲水僧時,有一天,途經京師,看到一位西域異僧迦諾迦尊者身患惡病,無人理睬,於是耐心的為他擦洗敷藥,並照顧他的疾病。病僧癒後就對悟達禪師說:「如果將來有什麼災難,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隴山間兩棵松樹下找我」。

多年後,悟達國師的法緣日盛,唐懿宗非常景仰他的德風,倍極禮遇,特尊他為國師,並欽賜沈香寶座,國師亦自覺尊榮,故慢心油然而生。一日,國師膝上忽然長了個人面瘡,而且具有眉目口齒,一切皆與常人無異。國師遍攬群醫,都無法醫治,正在束手無策時,忽然憶起昔日西域異僧的話,於是就依約來到九隴山,並道明來意。西域異僧怡然的指著松旁的溪水道:「不用擔心,用這清泉,可以去除你的病苦」。

悟達國師正要掬水洗滌瘡口的時候,人面瘡竟然開口說道:「慢著!你知道為什麼你膝上會長出這個瘡嗎?西漢史書上袁盎殺晁錯的事情你知道嗎?往昔的袁盎就是你,而晁錯是我。當吳楚七國造反時,你在帝前讒我,致使斬我於東市,這冤深恨重,十世以來,輪迴流轉,我一直找機會報仇,可是你卻十世為僧,清淨戒行,故苦無機會可以下手。直到今生,你因為集朝野禮敬於一身,起貢高我慢之心,有失道行,因此我才能附著你身。現在承蒙迦諾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業,從今以後不再與你冤冤相纏」。

悟達國師聽後,驚慌不已、汗如雨下,連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滌,突然一陣劇痛後悶絕過去,甦醒時,膝上的人面瘡復已不見,眼前的西域異僧早已消失。

悟達國師因蒙迦諾迦尊者垂慈,為他解了多生宿冤,為報答此特殊廣大恩德,如經云:「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有報恩者。」並為後人啟懺悔之門,所以才著此「慈悲三昧水懺」,意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瘡,解積世冤業的緣故。

《慈悲三昧水懺》說明各種罪過可能發生的果報,更揭示眾生罪業產生的原因,期使眾生不再造作種種的業因。此懺法盛行千年不退,各地僧俗無不廣為熏修禮懺,或自修懺悔,或用以共修、超薦累世怨親眷屬,是漢傳佛教重視的一部懺法。

《慈悲三昧水懺》,共三卷,係依宗密大師之《圓覺經修證儀著錄》而成,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本懺是以淨除三障為因,成佛成聖為果。主旨在解冤釋結,消除往昔罪惡,迴向無上菩提。

浴佛法會

浴 佛 法 會

據《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載,印度迦毘羅衛國的王后摩耶夫人於四月八日生下了悉達多太子,四天王以香湯浴太子身。又《普曜經》載,悉達多太子降誕人間,九龍以香水浴聖尊。後世佛教徒為慶祝教主佛陀誕生,每於農曆四月八日 (或國曆五月的月圓日)舉行浴佛法會。「浴佛」,佛真的要我們替他洗浴嗎?其實只不過是藉外在的佛來滌洗我們的內佛,浴佛主要是在淨浴我們的心。慶祝浴佛節,我們應該以「道德人格」、「慈悲心」、「尊重他人」等莊嚴的心態來慶祝浴佛節。

浴佛可成就之十五種殊勝功德:

一者、常有慚愧。

二者、發淨信心。

三者、其心質直。

四者、親近善友。

五者、入無漏慧。

六者、常見諸佛。

七者、恒持正法。

八者、能如說行。

九者、隨意當生淨佛國土。

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貴,人所敬奉,生歡喜心。

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

十二者、諸魔軍眾,不能損惱。

十三者、能於末世,護持正法。

十四者、十方諸佛之所加護。

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浴佛功德經》

盂蘭盆供僧法會

盂 蘭 盆 供 僧 法 會

農曆七月,在佛門又稱為僧伽月、功德月、報恩月、孝道月、福田月。佛陀在世時,就有供僧儀式的傳承,據《盂蘭盆經》載,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以天眼通看見母親墮在餓鬼道中,皮骨相連,心痛如絞,立刻施展神通,以缽盛飯,往餉其母,然而飯食皆變成火焰。目犍連為了度脫母親,乃向佛陀請示解救之法。佛陀因此指示目犍連可在七月十五日僧眾結夏安居圓滿時,以百味飲食供養僧眾,能得無量功德,救度七世父母。

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者,傳為梁武帝,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普施諸寺,後來蔚為風氣。民國以來,寺院仍然遵循往例,舉行盂蘭盆法會,在誦經施食以外,並有供僧大會。

農曆七月十五日,在佛門稱為佛歡喜日,與一般民間所稱的中元意義不一樣。「佛歡喜日」是指在三個月結夏安居圓滿後,有不少精進的僧眾在這段時間用功開悟,而令佛非常歡喜,所以名為「佛歡喜日」。在這一天供養開悟或有修有學的僧眾,依其功德超薦回向往生父母,可令其超生。因此,佛陀在世時,就有供僧儀式的傳承,「供僧」在中國社會民間是頗受注重的一件大事。

孝親報恩梁皇法會

孝 親 報 恩 梁 皇 法 會

梁皇懺法﹝即慈悲道場懺法﹞為寶誌禪師與高僧等十人所集。肇始於梁武帝,故俗稱梁皇寶懺。武帝篤信佛教,建寺設法會,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所以有「皇帝菩薩」之稱。武帝之原配郗夫人妒忌側室,動心發口有如毒蛇,三十歲時,忽然夭亡。夫人生前心懷瞋毒,致死後墮變蟒蛇。然而,郗氏靈性不昧,知其業因,至帝登基之次年,一晚現形宮中。夫人向帝解釋為何得蟒蛇之身,並訴其苦狀及所作諸惡業,求帝救拔離苦。武帝遂請寶誌禪師等,依經律懺罪要義,製懺文十卷,為夫人懺悔。法會方畢,忽見一人,娥冠赤服,對帝謝曰:「我蒙佛力,得脫蟒蛇之身,生往忉利天,故來謝禮」,言訖不見。由此可見,懺悔功德不可思議。
梁皇寶懺為佛教中懺悔滅罪之懺王,亦是經懺中生亡兩利之寶典。如懺文所載:「以此消災,災消吉至,因茲滅罪,罪滅福生,真救病之良藥,乃破暗之明燈,恩沾九有,德被四方。」故,西來寺啟建「梁皇寶懺法會」,以此促進社會安和樂利,並以此功德,迴向眾善信徒增福增慧、平安吉祥。

瑜伽焰口法會

瑜 伽 焰 口 法 會

焰口法會是佛教密宗超渡六道眾生亡靈的法會,「焰口」是餓鬼世界中鬼王的名字,這個名稱是從外形而得,在《瑜伽焰口施食要集》裡面描述「焰口」的模樣如下:「口吐焰火,頂髮烟生,身形醜惡,肢節如破車之聲,饑火交然,咽喉似針鋒之細。」翻成白話文,就是說長得很醜,頭頂的頭髮冒煙,咽喉像針那麼細,嘴巴裡一直吐出火焰,走起路來,手腳的關節都發出類似破車子要解體的那種難聽的「吱吱嘎嘎」的聲音。因為嘴巴裡吐著火,所以這種鬼稱作「焰口」。

佛陀觀察宇宙的世界,一般來說,生命結束的時候,會依照當時累積的成績,分別到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及地獄六種世界裡去投胎,天、人、阿修羅是比較好的世界,畜牲、餓鬼及地獄則是比較差的世界,稱做三惡道,每一生每一世都是依照自己的行為總分數,來決定投胎到哪一個世界裡面去,這就是所謂的六道輪迴。

餓鬼道的鬼肚子很大,咽喉很細,任何食物一入口就變成火,根本吃不到任何東西,始終處在飢餓的狀態,所以名之為「餓鬼」,吃不飽無法滿足,是餓鬼道的特色。生性慳貪的人,永遠不會滿足,這種不知飽足的心念,會集結到同一個世界去,因此會帶動牽引他們死亡後轉投餓鬼道。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中,以記憶力好,什麼事都記得而聞名的「阿難」,是佛陀的表弟,後來出家追隨佛陀修行。阿難某個晚上跑到樹林裡打坐,入定時身心起了變化,進入餓鬼道的世界,看見了「焰口」鬼王。鬼王當場跟阿難嗆聲說,你別看我這個樣子,三天之內,你就會死亡而投胎到我們餓鬼道的世界來。阿難出定後,嚇到不行,趕緊跑去找佛陀問是怎麼回事,要求佛陀救他。

佛陀告訴了阿難解決的辦法,要阿難請諸佛菩薩一起來幫忙,誦念咒語解除餓鬼道眾生的痛苦,讓他們能吃到飽足的食物,同時也教導他們了解佛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法會中施法時,要專心一致誦念咒語,雙手打出配合的手語,心靈要非常純淨地觀想咒語展現的現象,身(手勢)、口(嘴巴)、意(心念)三者密切的結合,就能感應到諸佛菩薩的能量,而解脫餓鬼道眾生的痛苦,這樣的大功德也可以解除自己將來墮落到餓鬼世界的命運。

阿難入定時所見的「焰口」鬼王,其實是觀世音菩薩化身變成的,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要透過阿難詢問佛陀超渡六道亡靈的方法,藉此流傳下來。佛滅之後,人類還是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解除六道亡靈的痛苦,讓大家有機會脫離不好的世界,轉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成佛保證班,繼續學習修行成佛。

以觀想結手印的方法誦念咒語,屬於密宗的法門,這個法會是由不空法師記述下來的,保存在西藏;傳到中原以後,由蘇東坡等大德把超渡的內容,用優美的文字加以翻譯,再經佛教的高僧將儀式重新整理,而在中國流傳下來。

整個法會使用的時間大約要5個小時,法會後面2個小時,屬於招魂超渡的儀式,因為宇宙磁場的關係,跟鬼道地獄裡的眾生溝通感應的時間,限於傍晚和夜間,也就是陰氣比較重的時候,所以法會必須選擇在下午舉辦。

焰口法會分為幾個階段進行,簡要加以說明,第一階段是禮敬眾生,包括焚香叩拜諸佛菩薩,禮拜被超渡的亡靈和觀世音菩薩化身的鬼王。

第二階段則是請聖,由主持法會的大和尚以密宗金剛上師的身分登壇上座,大眾恭請五方佛,也就是東、西、南、北、中各個佛世界的代表降臨法會,與金剛上師結為一體,以佛身唸咒施食。進行這個儀式時,金剛上師會戴上五佛冠,表示身分的轉換。所有在場的大眾,則以想像中最美好的鮮花(花)、焚燒的香氣(香)、光明(燈)、塗在身上的香味(塗)、水果(果)、音樂(樂)來供養五方佛。

密宗是觀世音菩薩傳佈的,焰口法會也是觀世音菩薩藉著阿難尊者的因緣,流傳下來,因此法會第二個要禮請的聖者,就是觀世音菩薩,也同時請他恩賜甘露水,清淨整個法會的場地,解除亡靈所承受的痛苦。接下來禮請十方世界裡的聖賢一起來法會,參與救渡的工作。

請聖之後,由上師昭告大眾法會的緣起,並念誦咒語將邪魔外道一一收伏,不讓他們來此搞破壞搗蛋。再用誠心以花、香、燈、塗、果、樂供養所有世界的諸佛菩薩及聖賢之士。接著念誦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咪、吽」108遍,清淨身心,讓在場的人都能夠在能量最強的情況下,發揮超渡的力量。

第三階段則是建立世界,把整個宇宙用觀想的方式重現一遍,再把觀想出來的世界奉獻給諸佛世尊,讓各個世界裡的生命都能相互感應而結為一體,皈依佛法僧三寶,開發出生命最大的能量,準備好用最慈悲的正等正覺心來超渡亡靈,同時恭請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降臨,協助大眾超渡。

在進行超渡之前,要由參加法會的代表,誦念文書,昭告這場法會的作用和功德,並一一唱名,把大眾要超渡的人請到現場。文書唸完,該請的人都請來了,就展開第四階段的超渡儀式。

首先稱念十方世界中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陀世尊,再默念心經一遍,讓身心進入宇宙一體的狀態,之後向諸佛聖眾告白這次法會的願望,感謝諸佛菩薩慈悲降臨,再誦唸咒語以花、香、燈、塗、果、樂、各種美好的飲食供養十方聖眾。然後入觀音禪定,與觀世音菩薩共振,發願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離苦得樂,同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成佛。

大眾發慈悲心,等同觀世音後,即可開始超渡。由金剛上師先結破地獄手印,持破地獄咒語,把三惡道跟我們這個世界的界線打破,使彼此能夠感應溝通。再奉請地藏菩薩、引魂王菩薩,請他們帶領六道眾生的亡靈來參加法會,接受救渡。

然後搖鈴召喚所有被超渡的亡靈到場,從帝王、將帥、文官、讀書人、修行的和尚或道士、商人、死在異鄉的旅客、戰死的士兵、難產而亡的母子、身心障礙的人、落後民族的人、冥頑不靈的人、紅顏薄命的人、受刑而死的人、遭野獸攻擊死亡的人、自殺的人等等,所有在六道中流轉的孤魂、妖魔、鬼怪,統統請來,不分階級一併超度。

金剛上師先打開亡靈的咽喉,對事先備妥的飲水食物念誦咒語,變成無量無邊的甘露水和食物,請亡靈們享用,也把代表財物的金錢佈施給被超渡的人,讓他們從此富足,再消除他們從前不正當的行為累積下來的罪業,解除各個亡靈各別遭受的痛苦。

之後,教導亡靈誦唸寶勝如來、離怖畏如來、廣博身如來、妙色身如來、多寶如來、阿彌陀如來、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等七佛聖號,藉以消除亡靈的惡行所造成的障礙,使亡靈們永離驚恐畏懼,身心安樂,可以享用甘露美食,形貌端莊美麗,財寶受用無盡,到極樂世界修行成佛,擺脫煩惱獲得大自在大神通大智慧,往來宇宙所有的世界,沒有障礙,稱心如意。

緊接著是引導亡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讓亡靈們發心回歸生命本來的清淨,了解宇宙的萬法萬象,和世間萬物等同一體。再教導亡靈發菩提心,不僅自己成就而已,還要幫助宇宙一切的生命,也獲得跟自己一樣好的成果。

接下來為亡靈授清淨戒,警惕每一個人此後不能再有任何不正當不好的行為,以免因果自受而成為進步的障礙。接續再施食給眾亡靈,讓大家飽餐一頓,同時昭告大眾要有平等心,慈悲心,把這場法會集結眾生心念所產生的力量,全部回歸給所有的人都能獲得至高無上的大智慧。

然後將法會的成果迴向給所有的生命,發願讓大家都能夠收到這場法會所累積的能量,得到解脫和覺悟,成就最高的智慧。最後再一次提醒參加法會的亡靈要到極樂世界去安身立命,修行成佛,至此結束所有的儀式。

「瑜伽」為印度語,是互相呼應的意思。焰口法會採用手勢配合咒語,咒語配合心念,身口意三者相應的方法來救渡亡靈,法會的名稱因此訂為「瑜伽焰口法會」。這個法會是無遮法會,所有的六道的亡靈一起超渡,想要參加的人,都可以來參加,正是慈悲平等的實現。除了誦唸咒語之外,法會中敘事的文辭典雅優美,蘊含佛法的精義,搭配美妙悅耳的樂音,由法師領導大眾唱和,使與會者在不知不覺中契入佛法。

藥師法會

藥 師 法 會

農曆九月二十九日是藥師佛的聖誕。藥師佛,又稱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如來、大醫王佛、十二願佛,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

藥師佛身旁有日光、月光二菩薩脅侍左右,他們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也是琉璃淨土無量眾中的上首。有時候,藥師佛的兩邊是觀音、勢至二菩薩,或是文殊師利、觀音、勢至、寶檀華、無盡意、藥王、藥上、彌勒等八大菩薩為其侍者。

藥師佛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經發十二大願,使眾生解除疾苦,能夠諸根具足,導入解脫,成就佛道。十二大願是:

1. 人人如佛

3. 資生充足

5. 戒行清淨

7. 無病迫害

9. 具足正見

11.飲食豐足

2. 成就事業

4.安住大乘

6.六根具足

8. 具丈夫相

10. 不受王法所錄

12. 衣服不缺、不受蚊蟲寒熱逼惱

此外,根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記載,如果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現,眷屬可於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如來,讀誦《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並造四十九天的五色綵幡,其人便可得續命。藥師佛的誓願不可思議,而且願願都是針對現實人間的缺陷,所積極創造的一個理想世界,所以普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所欣求信仰。

琉璃淨土的情況

1. 民生豐富

藥師如來的琉璃淨土,是一個經濟不必憂愁,民生物質非常豐富的地方。在那裡到處都是金銀財寶,到處都是富麗堂皇的建築物。人民的衣食住行,極其方便就可以獲得。

藥師琉璃淨土的眾生,因為親近藥師如來,知道修福,所以他們招感的福德因緣也極其順利。可見琉璃淨土的確是個民生安樂,物資富足的理想世界。

2. 社會淨化

藥師淨土是個眾生淨化、社會淨化的地方,在那裡沒有男女相,沒有惡人迫害,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因此沒有家庭糾紛,沒有男女問題的煩憂,更沒有地獄、畜生、餓鬼等惡趣,到處是一片安樂祥和的景象。

3. 政治清明

藥師琉璃淨土沒有刑罰,沒有牢獄,沒有貪官污吏,現實社會中所看到的搶劫、暴力、販毒、青少年犯罪、行賄等問題,都不可能在藥師佛的琉璃淨土中出現,所以那裡是個政治清明,治安良好的地方。

4. 身心康樂

藥師琉璃世界的每一個人身體都非常健全,生活都很快樂,不必為醫藥衛生而憂愁,尤其是與無上醫王的藥師如來在一起,不但沒有身體上的各種疾病,連心理上的貪瞋痴也沒有,人人身心康泰,完全在解脫聖道上精進用功。

(摘錄自《佛教叢書》)

彌陀佛七法會

彌 陀 佛 七 法 會

「彌陀佛七」是以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為主,是淨土宗最重要的實踐法門之一。念佛法門緣起於頻婆娑羅王及韋提希夫人被自己的兒子阿闍世幽閉大牢,心生悲苦,慨嘆娑婆世間之罪孽綿延無期,堪苦受罪。故佛陀為其夫婦開示解脫法門,以念佛求得一心不亂,證得念佛三昧而得大自在。

佛經云:「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在這繁忙的生活中,我們的心念時刻為家庭、事業、金錢等等而忙碌,卻忽略了與我們朝暮相處的真心,也就是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

念佛是最容易的修行法門,藉由念佛,可以讓我們集中意志、統一精神,用正念對治妄念,息滅妄心。念佛也等於念自己的心,你不斷念,念到最後,會把心念得明白,念得清淨,會明白自心是佛,即佛即心。念佛的好處說不盡:

第一、諸佛守護:《阿彌陀經》說:「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念佛的人,受到諸佛力量的護念、加持,所以心中會有力量,不會恐懼,不會退轉。

第二、常遇善友:「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佛光菜根譚》也說:「念佛時,自己心念專一,是自受用,他人看了起信,是他受用。」所謂「物以類聚」,由於念佛時想到的都是好人,內心清淨,和氣迎人,善良的朋友自然會跟你在一起。

第三、福慧圓滿:「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一句佛號包含無盡意義,憶念諸佛萬德莊嚴,有無限福德智慧。所謂:「一句佛號的舟航,能載罪障,不落輪迴苦海;一句佛號的內容,包含三藏十二部經典,是智慧的明燈。」不斷的念佛,會念出福慧圓滿的人生。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以此心繫念彌陀,淨念相繼,則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淨土就在當下,當下就是淨土。

第四、命終歡喜:《寶積經》云:「高聲念佛,魔軍退散。」念佛的人,心無怖畏,正念現前,不會怕下地獄,或墮落到畜生、餓鬼道。老的時候,念佛可以打發時間;臨命終時,西方極樂淨土現前,會得到安慰、得到歡喜。

所以,白居易有一首詩偈說得好:「余年近七十,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慰心眼?一句阿彌陀;早也阿彌陀,晚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一個有修持的人,會把「念佛」與生活融和在一起,綿綿不絕的佛號,就如喝水、吃飯、睡覺、刷牙、盥洗一樣自然。如此一來,當下就會獲得念佛的利益。

恭逢阿彌陀佛聖誕,中美寺特啟建彌陀佛七法會,祈願十方信眾,放下萬緣,收攝六根,一心念佛,共修淨業,以歡歡喜喜、悲悲切切、空空虛虛、實實在在的心繫念彌陀聖號,願仰仗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回向有情眾生「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法會之中,若人人都能行也阿彌陀佛,坐也阿彌陀佛…將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念念相續於心,並在日後也能如實修行,則必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祥和社會、世界和平指日可待!

三時繫念法會

三 時 繫 念 法 會

淨土法門是佛教修行法門之一,而『三時繫念』更為淨土法門殊勝的行持之一。此法門由元朝中峰國師所提倡,主要目的在規勸我們,依淨土念佛的修持而得度,同時也依彌陀之願,勸導亡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離茫茫業海與輪迴之苦,是生亡兩利的佛事。「三時」有兩個說法,一指早晨、日中、日沒之時;一指詮一切有、詮一切空、詮一切中等三時。「繫念」指身、口、意三者觀《阿彌陀經》經文而繫念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

『三時繫念』旨在闡述即禪即淨,用法有兩種 –

一名《三時繫念軌範》,這是結會自修用的;

一名《三時繫念佛事》,這是作法度亡用的。

此二者皆由誦經、念佛、講演、行道、懺悔、發願、唱讚等七部份組成,且每一時佛事亦包含此七個項目。

第一時大義:開示行者﹝包括生亡兩者﹞三點:

一、 極樂世界無有娑婆世界的眾多苦惱,修行人若要尋求歸向極樂世界之路, 必須放下萬緣,一心繫念彌陀聖號,便可超脫生死之苦。

二、 眾生所以受苦無盡,皆因被無明與貪欲所覆障,不識本具之清淨佛性,故而造諸惡業。若能了知此心與阿彌陀佛之心無異,當下便是淨土。

三、 眾生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需信、願、行三者具足,將彌陀聖號持念至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無貪戀,意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第二時大義:

一、 鼓勵行者應及早發菩提心精進念佛,若不立堅固願往生西方,則永遠在六道中輪迴,難有出期。

二、 叮嚀行者將佛事之殊勝功德迴向給亡者,為其洗除業垢,增長善根,令其速生淨土。

三、 勸勉行者應誠心懺悔自己往昔所作諸惡業,並發願廣度眾生,共成佛道。

第三時大義:

一、 告之行者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能滅八萬億劫生死眾苦,若能攝心念佛,便可往生極樂之邦。

二、 示告行者「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的殊勝功勳,眾生昏亂的妄心如濁水,六字洪名如寶珠投入濁水,能使妄心隨念寂滅,照見本自清淨佛性。

三、 勉勵行者聽此三時繫念阿彌陀佛洪名法要後,要信受奉行,念佛功德必功不唐捐。

三時繫念佛事雖說是度亡用,其實法益遍及生亡,甚至可以說生者利益更大。因為生者若以至誠心讀誦聽講,並發願奉行,必能托質蓮胎,圓滿無上菩提。

水陸法會

水 陸 法 會

水陸法會是佛教所有法會中最大,最殊勝的法會。全名是[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其意義逐句解釋如下:

[法界]是指諸佛與眾生本性平等,理常一故,通稱法界。

[聖凡]是指十法界中的四聖,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阿修羅﹑ 地獄﹑餓鬼﹑畜生。

[水陸]是指水陸空三界眾生居住受報之處.空中飛行之眾生須依陸地而休息,故 包括於陸地而稱水陸。

[普度]是指悉皆度化六道眾生,使之解脫饑餓之痛苦。

[大齋]是指不限制的給予眾生飲食。

[勝會]是法施之意.除布施眾生飲食外,又有誦經持咒之法施,令受苦眾生心開意 解,得法水之滋潤,故名勝會.又[會]者聚集之意,教渡者與被教渡者集會於一堂, 飲食與佛法都在一起,故名為會.即是說,藉者啟建水陸法會普度大齋之功德,超 度六道中受苦眾生,使之離苦得樂,趣入佛道。

水陸法會分為內壇佛事及外壇佛事,若論法事內容,重點則在內壇.內壇佛事從法會第三天凌晨二時起, ,可以說內壇佛事主要是與四聖六凡交流,是整個水陸的心臟.由於內壇佛事繁重,加上主法者必須專心觀想,因此內壇必須結界,以防外人闖入壇場,故由壇主以上之功德主,代表所有功德主參加禮拜佛事。

水陸法會需要七晝夜才能功德圓滿。七晝夜之中,諷誦經典如上.水陸法會雖分七個壇場,其實是一堂整體的佛事,每一壇同等重要,缺其一就不能名之為水陸法會, 每日分三時,至總回向壇宣讀文疏,昭告十方法界,將每日所誦經典功德回向.因此,水陸是不分內壇﹑外壇的,齋主們隨自己發心,共同成就此一法會,就是最大的功德.誦經功德貴在自己的發心虔誠,發心愈大,虔誠愈深,則功德廣大愈是無可限量。

甘露灌頂皈依三寶典禮

甘 露 灌 頂 皈 依 三 寶 典 禮

灌頂(梵文:Abhiseka 或 abhisenca),其原意為以四大海之水,灌於頂而表祝意,原為昔日印度國王冊立太子之儀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頂表示佛位受職,菩薩於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雲地時,得諸佛智水灌頂,稱灌頂法王。或稱菩薩修至十地,即受諸佛摩頂,稱灌頂,表示人佛之界。

皈依三寶是成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課。皈依以後,就表示自己從此信奉佛教,成為三寶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販依三寶是確定信仰目標的表示。一個學佛的人,如果沒有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即使上香禮拜,也只不過是一個對佛教尊重而有興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個學生,如果不曾辦理註冊手續,永遠只是個旁聽生罷了。世間上的金銀、真珠、瑪瑙稱為「寶」,那是世間財寶: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寶,是出世的財寶。所以,我們學佛修行,首先應該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三寶,是佛、法、僧的總稱。

「佛」,是梵語「佛陀」﹝buddha﹞的簡稱,指證悟宇宙真理﹝自覺﹞,而又能本著無盡的慈心悲願,以真理來教化眾生﹝覺他﹞的圓滿覺者。

「法」,梵語「達磨」﹝dharma﹞,有很多的意義,在這裡是指佛陀所直說的真理教法,一般泛指三藏十二部經。眾生依法修行,就能證得真理,得到究竟的解脫。

「僧」,是梵語「僧伽」﹝sangha﹞的簡稱,意譯為和合眾。在這裡是指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團。其特質有二,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指大家所斷除的煩惱,所證得的真理,都是相同不二的:事和,指身、囗、意王業在事相上,共同遵守六項要點,不相違背,是建立僧團的基礎。即:

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這是思想的統一。

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這是法制的平等。

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這是經濟的均衡。

意和同悅:在精神上,志同道合:這是心意的開展。

口和無諍;在言語上,和諧無諄:這是語言的新切。

身和同住:在行為上,不侵犯人:這是相處的和樂。

因此,從自利而言,僧團是修身養性,陶鑄聖賢的大冶洪爐:從利他而言,僧團是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僧團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簡單的說,佛是救主,法是真理,僧是導師,三者都是令眾生得度的重要因緣,缺一不可。譬如佛是良醫,法是妙藥,僧是看護,對於患病的人來說,唯有同時擁有三者,才能病癒。人生亦然,唯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離苦得樂,到達自在解脫的世界。因此,佛法僧稱為三寶。

 

三寶的「寶」是譬喻,用來彰顯佛、法、僧的勝德。擁有金銀、珍珠、瑪瑙等世間的珍「寶」,能使我們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仰仗佛、法、僧出世間的珍寶,則能使我們脫離生死輪迴,解脫精神上的苦楚。因此,佛、法、僧統稱為「三寶」。

﹝諸經要集﹞引﹝寶性論﹞「三寶有六義,故須尊敬」,對佛、法、僧之所以為「寶」,有更進一步的聞釋。

希有義:如世寶物,貧窮之人所不能得:三寶如是,薄福眾生,百千萬世不能值遇,故名為寶。

離垢義:如世賈寶,體無瑕穢:三寶如是,隨離諸漏,故名為寶。

勢力義:如世珍寶,除貪去毒有大勢力:三寶如是,貝不思議六神通力,故說為寶。

莊嚴義:妞世珍寶,能嚴身首,令身姝好:三寶如是,能嚴行人清淨身故,故說為寶。

最勝義;如世珍寶,譬諸物中勝:三寶如是,一切世中最為殊勝,故名為寶。

不改義;如世真金,燒打磨鍊不能改變:三寶如是,不為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改,故名為寶。

皈依的意義

皈依是「皈」投」依」靠三寶,請求救護,而得解脫眾苦的意思。世間上,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穩: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針,船隻才能平安返航: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燈,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三寶就像我們的父母,當一個小孩被人欺侮時,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是只要他叫一聲「媽媽」,別人就不敢隨便欺負,因為他有母親。同樣的,世間上邪魔外道、壞人壞事很多,有了三寶做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枯。

三寶又像我們的指南針,可以引導我們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風港。每個人一到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寶、常念三寶的功德,可以讓我們仰仗三寶功德的加被,藉此寶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歸真賈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來之家。所以販依三寶可以讓我們現世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讓我們未來有家可歸!

皈依三寶的利益

三寶是冥冥黑夜裏的燈燭,滔滔苦海內的舟航,談談火宅中的雨澤:皈依三寶不但能使我們得到究竟解脫,並能獲得許多現世的利益。以下綜合經典所說,將皈依三寶的利益歸納為十點:

三寶又像我們的指南針,可以引導我們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風港。每個人一到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寶、常念三寶的功德,可以讓我們仰仗三寶功德的加被,藉此寶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歸真賈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來之家。所以販依三寶可以讓我們現世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讓我們未來有家可歸!

成為佛弟子:皈依三寶的人,是以宇宙間最偉大的聖耆釋迦牟尼佛為老師,正式成為佛陀的弟子。

不墮惡趣:皈依三寶的人,經云;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畜生:皈依僧,不墮餓鬼。扳依三寶,可以惡道除名,人天有份。

莊嚴人格:皈依三寶以後,信仰層次提昇,如同人的身上穿戴道德的華服、寶冠,人格因此莊嚴起來。

善神捷護:佛陀曾指示護法龍天.一切善裨,在末法時代,要保護扳依三寶的弟子。因此,皈依三寶可以得到天龍八部、護法善裨的擁護。

獲得尊敬:皈依三寶的人,能得到人天大眾應有的尊敬。

成就好事:仰仗三寶力量的加持,能令皈依者減輕業障.平安吉祥,一切好事都能成就。

積集福德:據﹝希有校量功德經﹞記載,即使具足四事供養,乃至建立七寶佛塔供養舍利,所得功德,不及皈依三寶者的功德百分之一,可見皈依三寶的利益廣大殊勝。

值遇善人;皈依三寶,能令我們減少煩惱,得遇善人為友,所到之處都能得到方便,會有好的因緣。

受戒基礎:皈依三寶的人,才有資格進一涉求受五戒、八關齋戒,甚至在家菩薩戒等。

成就佛道;凡是皈依三寶的人,即使此生沒有修行,因為有信心.善緣,將來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的「龍華三會」時,都能得度。 功德,可以讓我們仰仗三寶功德的加被,藉此寶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歸真賈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來之家。所以販依三寶可以讓我們現世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讓我們未來有家可歸!

三寶的種類

經典上對於三寶,有多種的分類,但以三種三寶的說法較為普遍 –

最初三寶—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道,所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丈六金身為最初佛寶:佛陀成道後,於鹿野苑所宣說的四聖諦、十二因緣.三法印為最初法寶:佛陀所度化的珂若僑陳如等五位大阿羅漢為最初僧寶。

住持三寶—指佛陀入滅後,流傳於後世的三寶。一切佛像,無論是金銀銅鐵.玉石瑪蹈.木雕泥塑、圖像繪畫等聖容,都稱為佛寶:一切三藏經典,無論是絹紙竹帛、印刷書寫,都稱為法寶:求受具足戒的出家比丘.比丘尼等大善知識,都稱為僧寶。

自性三寶—佛陀在夜睹明星,證悟真理的那一剎那,曾經說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悟。」在我們的自性當中,已經圓滿具足了三寶的無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佛寶:人人都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就是法寶:人人都有喜好清淨和樂的心性,是為僧寶。

所以,皈依三寶無非是藉助他力,引導我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進而依靠自我,實現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寶。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座寶礦,皈依就是開採自己心內的寶礦:不皈依,就如同寶礦未經開採,黃金無法出土!所以佛陀臨涅槃之際,曾教誡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就是要我們皈依自性三寶的真義所在。

皈依者應注意的事項

皈依三寶以後,我們在生活的實踐上,應該正確的認識以下各點:

皈依三寶需要吃素嗎?

皈依三寶並不一定要吃素,皈依只是宣誓自己終生信奉三寶,不改變信仰,與吃素沒有關係。不皈依的人也可以吃素,皈依的人也可以不吃素。皈依不是受戒,所以沒有戒條的約束,如果說有,也只有一條,即:我信仰佛教,永遠不改變信心。所以皈依三寶不是吃素,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

皈依三寶以後可以祭拜神明、祖先嗎?

皈依三寶的人仍可以敬神、祭祖。因為皈依與拜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種信仰;拜拜是一時的,是表示尊敬、禮貌。我們平時看到異教徒,都可以跟他握手、點頭,表示禮貌,對於我們的祖先、神明,當然也可以表示尊敬,但是尊敬不同於信仰,所以皈依後不可以再迷信神明。

皈依三寶是一時的嗎?

皈依三寶不是一時的崇拜,是盡形壽的信仰,是一生的。據《瑜伽戒本》記載 ,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所以身為一個佛教徒,每天要三皈依,一者表示不忘自己是個佛教徒,再者藉此不斷的提昇自己的信仰層次,並植下趣向菩提的種子。

皈依三寶是拜師父嗎?

皈依不是拜師父,是皈依三寶,所以皈依三寶以後應該禮佛、聞法、敬僧。常見一些學佛的人,雖然自稱三寶弟子,實際上只有一皈。例如:只知禮佛,而不聞法敬僧;或只知聞法,而不禮佛敬僧;或只知敬僧,而不禮佛聞法。甚至,僅僅尊敬供養為其主持皈依的那一位師父;或者把佛陀當神明看待,只是一味的祈求財貨福祿,這些都不是正信的佛弟子。正信的佛弟子應該對於佛、法、僧三者都予以禮敬,而且應當時常前往道場,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視一切僧均為我師,這才是正信的三寶弟子。

此外,皈依三寶的人,一定要有正知正見,要深信因果,要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才能獲得佛法的受用,才能得到信仰的利益。

短期出家修道會

短期出家修道會

「短期出家」,一直存在於泰國等南傳佛教國家。泰國是個佛教國家,所以男眾在一生中都必須出家一段時日,以體驗僧團生活,是為「短期出家」。

一九八八年,佛光山首度舉辦為期九天的「短期出家修道會」,開創中國佛教史上新頁,引起廣大信眾的熱烈迴響。由於反應熱烈,現在每年寒暑假都舉辦有短期出家修道會,提供在家居士修學之便,引領無數佛子生起正信,深入佛法大海,成為在家信眾體驗出家淡泊生活,提昇信仰的方便法門。其宗旨、特色、功德等,分別敘述如下:

一、宗旨

經云:「在家迫祚猶如牢獄,一切煩惱因之而出生;出家寬闊猶如虛空,一切善法因之而增長。」欲出離苦惱的枷鎖,本不拘在家或出家,但是人心常隨外境影響而無法自主,因此選擇清淨的環境,實有利改變心境。

「短期出家修道會」即是為了因應一般在家居士嚮往僧團的清淨無為,過著修心養性的修道生活,以期增德進業而舉辦。雖然只是短期,然而經過僧團生活的薰陶,即使「捨戒」返家後,皆能恪遵五戒,過著正當的生活,這對社會的安定,實有潛移默化之功,這就是舉辦短期出家修道會的宗旨。

二、特色

「修道會」不同於一般的戒會,主旨在於透過聽經聞法,參禪作務,學習行解並重的出家生活,從日常行住坐臥中陶冶、薰習,真正體驗僧團和樂清淨的生活,以引發對佛法的正見與信心,成為「身心出家」的修行人。因此,課程的安排除了義解之外,也重視修行及生活威儀之養成,可謂「解行並重」。

再者,既名為「短期出家修道會」,就必須受持出家戒律,因此有剃度、懺摩、正授、講戒等,乃至最後一天的捨戒等戒壇儀禮。同時,出家期間必須嚴格遵守各項生活規約,以收攝身心,真正過著修道者的生活。

三、出家功德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高飛;白衣雖有富貴力,那有出家功德深。

出家能滅除魔種,增益佛種;能摧滅惡法,長養善法;能滅除罪垢,增長福德。

《佛說出家功德經》云:「若有人滿百歲中,盡心供養諸阿羅漢衣服、飲食、醫藥、臥具等,所得功德,不及此人為涅槃故,一日一夜乃至須臾出家受戒功德之十六分之一。」布施之報,十世受福,猶有極限,不如出家功德,無量無邊。所以,勸人出家或自出家,功德甚為鉅大。

因此,佛陀於三藏十二部中,處處讚歎出家修行,清朝順治皇帝也作讚僧詩:「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可見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也。出家功德,高於須彌,深於大海,廣於虛空,不可稱量。出家既然如此殊勝難得,其意義為何?乃至有關出家種種問題,分述如下:

 1. 菩薩出家的真義,據《大莊嚴法門經》載:

(1) 菩薩出家非以自身剃髮,而是發精進心,斷除煩惱。

(2) 菩薩出家非只披著袈裟,而是勤斷三毒染心。

(3) 菩薩出家非為自持戒行,而能令毀禁者安住淨戒。

(4) 菩薩出家非在阿蘭若處獨自思惟,而能於男女色、生死流轉中,以智慧方便化令解脫。

(5) 菩薩出家非為自身守護律儀,而能廣起四無量心,安住眾生。

(6) 菩薩出家非為自身修行善法,而能令眾生增益善根。

(7) 菩薩出家非為自身得入涅槃,而能令眾生入大涅槃。

(8) 菩薩出家非為自身除煩惱、護身心,而能護一切眾生。

(9) 菩薩出家非為自解身心束縛,而能解一切眾生身心束縛。

(10) 菩薩出家非求自己解脫生死怖畏,而能除去一切眾生怖畏。

2. 在《大寶積經》中,提到在家與出家的比較:

清淨、解脫、法喜、無求、富有、成就大法、魔憂愁、正直、寂靜、多行慈悲、以功德為寶、不放逸、出於污泥。

3.出家生活好在那裏?(《四分律行事鈔》)

(1) 對父母是孝戀,是難遣而能辭親。

(2) 對妻子是情染,是難奪而能割愛。

(3) 對勢位是人所愛,而能棄捨。

(4) 對飢苦是人所難忍,而能節食。

(5) 對滋味是人所喜好,而能甘噉粗食。

(6) 對精勤是人所厭倦,而能苦修。

(7) 對珍寶是人所吝惜,而能捨離。

(8) 對錢帛是人所貪聚,而能棄散。

(9) 對奴僕是人所愛用,而能自給不使。

(10) 對五彩顏色是人所愛睹,而能棄之不顧。

(11) 對音樂是人所競聞,而能絕之不聽。

(12) 對飾玩是人所保有,而能精粗不計。

(13) 對安身養體是人之所好,而能忘形捨命。

(14) 對睡眠是人所難免,而能少眠多用。

(15) 對朋友情誼是人所恆習,而能處靜自檢。

(16) 對飲用煙酒是人不知止,而能視如毒藥。

(17) 對日夜忙玩是人之所趨,而能靜修自處。

(18) 對華屋嬌美是人所愛宿,而能自己塚間、山林、水邊修行。

出家人的生活是:自在、簡單、了無牽掛、無求、滿足和法喜。

4. 出家犯戒怎麼辦?優缽羅華比丘尼勸貴婦出家時,有如下對話:

優缽羅華:「姐妹們!可以發心出家。」

貴婦:「我們這麼年輕貌美,出家持戒很難。」

「即便破戒便破,還是出家要緊。」

「但是破戒會墮地獄,墮地獄受各種罪苦啊!」

「可是罪業受完了,你們因出家之因,可得證悟的果。出家受戒破戒,但以戒因緣可證羅漢果報;若作惡,無戒因緣,一再因循造惡,終不得道,還是出家重要。」

(《大智度論》)

短期出家雖是一時的,但是心中的道卻是一生一世的,大家應做一永遠心出家的修道者。

四、課程內容

1. 行門

為使新戒體驗僧團生活,培養宗教情操,從行住坐臥中訓練威儀,變化氣質,因此在行門有:僧事功課、跑香、排班、打坐、出坡、經行等,皆依叢林規範一一教導,期使戒子從「習禪靜坐」中,滌塵靜慮,參我本來面目;從「經行跑香」中,訓練行進間的威儀;從「出坡作務」中,培養勤勞的習慣;從「禪淨共修」中,體驗參禪念佛的法樂;乃至從三餐過堂中,激發慚愧、感恩、惜福之心。

2. 解門

為使新戒如實了解「如何做一位出家人」,解門課程有:學佛行儀、梵唄習唱、認識依止常住、佛說出家功德經、勸發菩提心文、人間佛教思想等課程。此外,並有佛經選讀,以引導戒子深入經藏,遨遊法海,開發佛慧。

3. 戒法

為使新戒身心清淨,如法受持戒律,從出家典禮到正授,乃至捨戒儀式,一切均遵照傳統儀軌,如法進行,乃至講戒儀式亦完全遵循古禮,以開大座方式進行,肅穆隆重,期使新戒能體會出家的殊勝、難得。

(摘自佛教叢書修行資糧篇)